主日讲章 - 32 - 施比受更为有福

Posted by 黄约辉牧师(博士) Rev.Dr.Ng Geok Hooi | 星期六, 六月 12, 2010 | 0 comments »

施比受更为有福

使徒行传20:35

在西方讲英语的国家,他们订在1226日为Boxing Day。以前我不明白什么叫Boxing Day?我还以为是拳击日。当时我在想,西方人可能太迷拳击,因为打拳是西方人的玩意儿,所以订一天为拳击日。

后来我读到一篇文章,才知道原来不是这样的。在中文的翻译,Boxing Day有的翻译「礼盒日」或「拆礼物日」。这样的翻译带出它的意义,这是和礼物有关係的。

Boxing Day的意义,从起初演变到今天,有很大的变化。

1.纪念圣徒司提反:司提反是第一个为主殉道的圣徒,教会订在这一天纪念他。

2.救济穷人:在中世纪,圣诞节之前,教会在门口安置一个金属盒子,让人奉献,然后在这一天打开盒子,把钱去救济穷

3.打赏小费:在17世纪,西方的学徒或送货员,会在圣诞节带了盒子去见他们的师傅、老板或顾客,希望他们放一些钱在盒子里。那么,过了圣诞节,26日他们打开盒子,将钱与其他的同事来分享。

4.送给工人的礼物:在19世纪,英国的贵族们习惯把礼物用盒子包起来,到26日才送给工人作为奖赏。

5.疯狂大採购:这一个节日来到美国,就变成採购日,这一天商场大减价,吸引很多人疯狂的购物。所以,若你问美国人,他们会告诉你,Boxing Day就是Shopping Day

这是Boxing Day的演变,从纪念一位圣徒到关怀穷人,以及最后演变成为今日的大採购日。今天到底还有几个人真正明白Boxing Day的意思?西方国家有不少的节期,原本是非常有意义的,最后经过和商业挂钩,也失去了原本的意思。但是,无论如何Boxing Day总是和关怀、感激、施捨有关係的。其实,Boxing Day的精神也就是:施比受更为有福。

这一句话是主耶稣所讲的,但是却很奇怪,竟然没有记载在福音书,反而出现在使徒行传,又是由保罗的口所讲出来。为什么没有记载在福音书?为什么彼得他们没有把这一句话记下来呢?这也告诉我们,主耶稣曾经讲过许多的道理,门徒们没有办法把它完全的记下来。其实,那也是不可能的事,这就好像约翰这样说:「耶稣所行的事,还有许多,若是一一的都写出来,我想所写的书,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。」(约2125)这是约翰福音的最后一节,也表明门徒不可能把主耶稣所讲的全部都记录下来。所以,这一句主耶稣的话,虽然不在福音书里,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。

罗在这里引用主耶稣这一句话:施比受更为有福,主要是激励以弗所的教会,学习关怀和扶助软弱的人。保罗要我们学习给予和付出。

给予是一种幸福,付出是一种喜乐。能够给予,表示你拥有,又表示你愿意和别人分享,当别人得到快乐时,你的快乐是加倍的。爱默生说了一句很美的话:「快乐是一种香水,当你洒向别人时,你自己也将嗅到芳香。」

成龙是国际出名的演员,他不但是亿万富翁,更是慈善家。他在30多个国家做了3百多件善事。每一次他去做善事时,他一定要穿唐装,为什么?因为他要他们知道他是一个中国人。在2003年他被选为「十大感动中国人物」的称号。在颁奖之后,成龙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。在采访中,他很坦白说:「他从事慈善业乃是受「施比爱更为有福」这一句话的影响。」

他小时候,他的家庭是贫穷,他们常常接受教会的救济。每个月教会都有送米给他们。有一次,他对神父说:「谢谢!」神父对他说:「不要感谢我,我不过是代别人将米送给你们。如果将来你有能力,也请你回报社会,帮助别人。」这一句话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中,到今日仍然存在,也影响了他从事慈善的事业。

记者问他:「你出这么多钱作慈善,你有什么感觉?」成龙回答说:「我很快乐,特别是看到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。我感觉到我是有用的人,我没有白活。」

施比受更为有福。当成龙付出和给予时,他的喜乐是加倍的,因为他看见自己的价值:我是有用的人。这是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。

你知道圣旦节的精神是什么吗?

圣旦的精神是给予。上帝差祂的独生子来到世上,向我们分享祂的爱。上帝将独生子当作是礼物,赐给我们每一个人。所以,每年庆祝圣旦时,让我们不要忘记体会圣旦的精神――给予。

美国有一位出名的牧师Henry Van Dyke18821933),他说了一句很美的话:「你活在世上唯一充份的理由,不是要得到什么好处,乃是要给予什么!」

人生不只是接受,不只是得到好处,人生更应该付出,给予。这也就是主耶稣所说的:「施比受更为有福」。中国国父孙中山这样说:「人生是以服务为目的。」孙中山是基督徒,他有许多的理念都是从圣经而来。主耶稣的一生带给他很深的影响。服务就是付出和给予。你要服务一定要付出你的时间、精神和金钱。

许多人一心一意只想得到,他们想得到财宝、名誉、地位和权力。所以,他的双手整天都是在捉,结果他们捉住了一大把的金钱。但是他们是否因为捉著而满足与快乐呢?

心理学家在研究到底金钱带给人什么?我们常常认为,金钱能给人满足,随心所愿、快乐等等。然而经过研究之后,才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。原来金钱带给人焦虑,令人心烦,使人更寂寞。你想不到,原来金钱不会令人满足与喜乐。不过,若是你懂得运用金钱,那就不同了。有一句话说:「助人为快乐之本!」当你愿意付出去关怀别人,你所付出的金钱,也自然会带给你快乐与满足,这好像成龙一样,当他推动慈善的工作时,他才真正的得到满足感。他钱有,名也有,世界上的人大部份都认识他,他有成就感。不过他这一种成就感却比不上他做慈善的满足。

施就是给,所以你要在给予当中满足与喜乐,那么你就需要学习「给的原则」。

有两种的给,一种是错误的动机,另一种是正确的动机。什么是错误的动机?

1.不甘愿的给:给的不甘愿也不甘心。你知道吗有一件事是全世界的人都给得不甘愿的,勉强的给。什么事?Income Tax所得税。谁甘愿每一年交上所得税,有些人一边填表格,一边骂政府。有些人问我:「你们做牧师的要给所得税吗?」我说:「那里可以让你逃避的!」只要你有收入,你就要报上去,否则手尾也很麻烦。所以,Income Tax的事,不要play play!许多人给的不甘愿,给得心痛,不过,若政府有退钱给你,你就很开心!

「给」要给得心甘情願,不然你的给就成为了心灵的负担。

2.出风头的给:这也是不纯正的动机。给的目的为了要表现自己,要得到誇奖。

有一些名人做慈善,一定要上报。他要宣佈捐钱或给钱的时候,一定要有记者在场,拍照和写新闻,然后刊登在报纸上,这就是为了出风头,动机错误。

3.有目的的给:这也是有目的和自私的给。他给,希望能得到更多。他奉献100元,希望上帝祝福他,还给他1000元。他要用100去换取1000,这就是有目的和自私的给。你要用有限的钱去交换上帝无限的恩典,你的动机错了。

以上这三种都是错误的动机。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动机呢?

1.感恩的给:这也是恩典的回应。有一句话说:「奉献永远是出于感恩,而感恩的给是对恩典的回应。」「有一个大学校长,他在大学设立一个奖学金,来帮助贫穷的学生。每一个月他都从他的薪金拨出一部份的钱来作奖学金。为什么他这样做呢?原来也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,他之能够完成大学,乃是一位老人家的支持。这一位老人家了解他家庭的背景,知道他的家庭没有能力让他完成大学。为了栽培这一位优秀的青年人,老人家支持他完成大学。当他出来工作之后,他要把钱送给老人家,老人家对他说:「你用这一些钱去栽培其他的青年人完成大学的教育。」这样他就成立奖学金帮助贫穷的大学生。这就是感恩的给,恩典的回应,这才是正确的动机。

2.爱心的给:这也是对人需要的回应。这一种的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。当我们看见一些人的需要,出于怜悯的心,我们愿意给他。这就是对人需要的回应。当然们的给,不能满足他全部的需要,至少们尽了本份,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。比如海地的大地震、中国四川的大地震、印尼的海啸,虽然们的给是那么一点而已,不过这也是出于我们对人需要的回应。

以上这两种的给,才是正确的动机。这也是给的原则施比受更为有福若你明白以及实行「给的原则」,那么我也相信你能够在施给中,享受那一份的喜乐。

这也就是「助人为快乐之本」。

在美国有一家快餐店叫Chick-fil-A。这是一间连锁的快餐店,目前在美国各地拥有1000间的分店。它的创协人和主席叫S.Truett Cathy。他可说是一个事业相当成功的商人,他也是一位慈善家,可是你知道吗,他是用圣经的原则来经营他的事业。其中有一句经文深深打动他的心,这一节经文就是「施比受更为有福」。他不只照顾自己的生意,也照顾他的员工,提供很好的福利给他们。他把他的员工看为是夥伴,他看到自己员工的家庭幸福,他也感受到幸福;他看到自己员工的孩子都有成就,他心中是何等的满足。

他经营他的事业和人生,是有一个法则,他称为Heart法则,什么是Heart法则呢?你听他说:

HHe owns it all。祂就是上帝,上帝拥有一切。我们所拥有的一切,都是从上帝而来,这是我们必须清楚的了解。

EEvery day is an opportunity。每一天都是机会。什么机会?让你去服务、去行善、去关怀的机会。

AAction is required:行动是必须的。行善是行动,不只是感受而己。所以,心动就要行动。

RRemember your blessing:记得你所蒙受的福分。记得你所领受的都是上帝的恩典,你有今天的成就,不要以为自己很不了起,不要自高自大,当晓得这是上帝的祝福。

TThank Him:感谢上帝。你当懂得感恩,因为若不是上帝的怜悯,你那有今天的地位与成就。

这一位Truett Cathy事业家和慈善家,就是用这一个Heart法则来经营他的事业和他的人生。这也是圣经的法则,也是「施比受更为有福」的法则。我们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运用这一个爱心的法则。因为它不断提醒我们,1.我们所拥有的都是从上帝而来,2.每一天都是我们行善的机会,3.感动必须要有行动,不要一直停留在感动上。

最后,我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结束:

2007216日,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,举办一场慈善晚会。

他邀请的对象都是社会名流,有钱又有地位的富豪。当时有一个小女孩捧著她所有的储蓄,要求进去参加这一场慈善晚会。然而,保安人员因为她不在名单里,所以就拒绝了她。小女孩很天真的对这一名保安人员说:「叔叔,做慈善的不是钱,是这一颗心,对吗?」刚好美国其中一个最有钱人巴菲特经过,他听到这一句从小女孩的口中说出来的话很受感动,就带她进去,那一天晚上,慈善晚会的主角並不是主办人安南,也不是捐了三百万的巴菲特,而是小女孩,她只捐出30美金25分,而当晚的主题也变成了这一句话:「做慈善的不是钱,是这一颗心。」
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