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日讲章 - 32 - 施比受更为有福

Posted by 黄约辉牧师(博士) Rev.Dr.Ng Geok Hooi | 星期六, 六月 12, 2010 | 0 comments »

施比受更为有福

使徒行传20:35

在西方讲英语的国家,他们订在1226日为Boxing Day。以前我不明白什么叫Boxing Day?我还以为是拳击日。当时我在想,西方人可能太迷拳击,因为打拳是西方人的玩意儿,所以订一天为拳击日。

后来我读到一篇文章,才知道原来不是这样的。在中文的翻译,Boxing Day有的翻译「礼盒日」或「拆礼物日」。这样的翻译带出它的意义,这是和礼物有关係的。

Boxing Day的意义,从起初演变到今天,有很大的变化。

1.纪念圣徒司提反:司提反是第一个为主殉道的圣徒,教会订在这一天纪念他。

2.救济穷人:在中世纪,圣诞节之前,教会在门口安置一个金属盒子,让人奉献,然后在这一天打开盒子,把钱去救济穷

3.打赏小费:在17世纪,西方的学徒或送货员,会在圣诞节带了盒子去见他们的师傅、老板或顾客,希望他们放一些钱在盒子里。那么,过了圣诞节,26日他们打开盒子,将钱与其他的同事来分享。

4.送给工人的礼物:在19世纪,英国的贵族们习惯把礼物用盒子包起来,到26日才送给工人作为奖赏。

5.疯狂大採购:这一个节日来到美国,就变成採购日,这一天商场大减价,吸引很多人疯狂的购物。所以,若你问美国人,他们会告诉你,Boxing Day就是Shopping Day

这是Boxing Day的演变,从纪念一位圣徒到关怀穷人,以及最后演变成为今日的大採购日。今天到底还有几个人真正明白Boxing Day的意思?西方国家有不少的节期,原本是非常有意义的,最后经过和商业挂钩,也失去了原本的意思。但是,无论如何Boxing Day总是和关怀、感激、施捨有关係的。其实,Boxing Day的精神也就是:施比受更为有福。

这一句话是主耶稣所讲的,但是却很奇怪,竟然没有记载在福音书,反而出现在使徒行传,又是由保罗的口所讲出来。为什么没有记载在福音书?为什么彼得他们没有把这一句话记下来呢?这也告诉我们,主耶稣曾经讲过许多的道理,门徒们没有办法把它完全的记下来。其实,那也是不可能的事,这就好像约翰这样说:「耶稣所行的事,还有许多,若是一一的都写出来,我想所写的书,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。」(约2125)这是约翰福音的最后一节,也表明门徒不可能把主耶稣所讲的全部都记录下来。所以,这一句主耶稣的话,虽然不在福音书里,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。

罗在这里引用主耶稣这一句话:施比受更为有福,主要是激励以弗所的教会,学习关怀和扶助软弱的人。保罗要我们学习给予和付出。

给予是一种幸福,付出是一种喜乐。能够给予,表示你拥有,又表示你愿意和别人分享,当别人得到快乐时,你的快乐是加倍的。爱默生说了一句很美的话:「快乐是一种香水,当你洒向别人时,你自己也将嗅到芳香。」

成龙是国际出名的演员,他不但是亿万富翁,更是慈善家。他在30多个国家做了3百多件善事。每一次他去做善事时,他一定要穿唐装,为什么?因为他要他们知道他是一个中国人。在2003年他被选为「十大感动中国人物」的称号。在颁奖之后,成龙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。在采访中,他很坦白说:「他从事慈善业乃是受「施比爱更为有福」这一句话的影响。」

他小时候,他的家庭是贫穷,他们常常接受教会的救济。每个月教会都有送米给他们。有一次,他对神父说:「谢谢!」神父对他说:「不要感谢我,我不过是代别人将米送给你们。如果将来你有能力,也请你回报社会,帮助别人。」这一句话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中,到今日仍然存在,也影响了他从事慈善的事业。

记者问他:「你出这么多钱作慈善,你有什么感觉?」成龙回答说:「我很快乐,特别是看到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。我感觉到我是有用的人,我没有白活。」

施比受更为有福。当成龙付出和给予时,他的喜乐是加倍的,因为他看见自己的价值:我是有用的人。这是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。

你知道圣旦节的精神是什么吗?

圣旦的精神是给予。上帝差祂的独生子来到世上,向我们分享祂的爱。上帝将独生子当作是礼物,赐给我们每一个人。所以,每年庆祝圣旦时,让我们不要忘记体会圣旦的精神――给予。

美国有一位出名的牧师Henry Van Dyke18821933),他说了一句很美的话:「你活在世上唯一充份的理由,不是要得到什么好处,乃是要给予什么!」

人生不只是接受,不只是得到好处,人生更应该付出,给予。这也就是主耶稣所说的:「施比受更为有福」。中国国父孙中山这样说:「人生是以服务为目的。」孙中山是基督徒,他有许多的理念都是从圣经而来。主耶稣的一生带给他很深的影响。服务就是付出和给予。你要服务一定要付出你的时间、精神和金钱。

许多人一心一意只想得到,他们想得到财宝、名誉、地位和权力。所以,他的双手整天都是在捉,结果他们捉住了一大把的金钱。但是他们是否因为捉著而满足与快乐呢?

心理学家在研究到底金钱带给人什么?我们常常认为,金钱能给人满足,随心所愿、快乐等等。然而经过研究之后,才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。原来金钱带给人焦虑,令人心烦,使人更寂寞。你想不到,原来金钱不会令人满足与喜乐。不过,若是你懂得运用金钱,那就不同了。有一句话说:「助人为快乐之本!」当你愿意付出去关怀别人,你所付出的金钱,也自然会带给你快乐与满足,这好像成龙一样,当他推动慈善的工作时,他才真正的得到满足感。他钱有,名也有,世界上的人大部份都认识他,他有成就感。不过他这一种成就感却比不上他做慈善的满足。

施就是给,所以你要在给予当中满足与喜乐,那么你就需要学习「给的原则」。

有两种的给,一种是错误的动机,另一种是正确的动机。什么是错误的动机?

1.不甘愿的给:给的不甘愿也不甘心。你知道吗有一件事是全世界的人都给得不甘愿的,勉强的给。什么事?Income Tax所得税。谁甘愿每一年交上所得税,有些人一边填表格,一边骂政府。有些人问我:「你们做牧师的要给所得税吗?」我说:「那里可以让你逃避的!」只要你有收入,你就要报上去,否则手尾也很麻烦。所以,Income Tax的事,不要play play!许多人给的不甘愿,给得心痛,不过,若政府有退钱给你,你就很开心!

「给」要给得心甘情願,不然你的给就成为了心灵的负担。

2.出风头的给:这也是不纯正的动机。给的目的为了要表现自己,要得到誇奖。

有一些名人做慈善,一定要上报。他要宣佈捐钱或给钱的时候,一定要有记者在场,拍照和写新闻,然后刊登在报纸上,这就是为了出风头,动机错误。

3.有目的的给:这也是有目的和自私的给。他给,希望能得到更多。他奉献100元,希望上帝祝福他,还给他1000元。他要用100去换取1000,这就是有目的和自私的给。你要用有限的钱去交换上帝无限的恩典,你的动机错了。

以上这三种都是错误的动机。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动机呢?

1.感恩的给:这也是恩典的回应。有一句话说:「奉献永远是出于感恩,而感恩的给是对恩典的回应。」「有一个大学校长,他在大学设立一个奖学金,来帮助贫穷的学生。每一个月他都从他的薪金拨出一部份的钱来作奖学金。为什么他这样做呢?原来也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,他之能够完成大学,乃是一位老人家的支持。这一位老人家了解他家庭的背景,知道他的家庭没有能力让他完成大学。为了栽培这一位优秀的青年人,老人家支持他完成大学。当他出来工作之后,他要把钱送给老人家,老人家对他说:「你用这一些钱去栽培其他的青年人完成大学的教育。」这样他就成立奖学金帮助贫穷的大学生。这就是感恩的给,恩典的回应,这才是正确的动机。

2.爱心的给:这也是对人需要的回应。这一种的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。当我们看见一些人的需要,出于怜悯的心,我们愿意给他。这就是对人需要的回应。当然们的给,不能满足他全部的需要,至少们尽了本份,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。比如海地的大地震、中国四川的大地震、印尼的海啸,虽然们的给是那么一点而已,不过这也是出于我们对人需要的回应。

以上这两种的给,才是正确的动机。这也是给的原则施比受更为有福若你明白以及实行「给的原则」,那么我也相信你能够在施给中,享受那一份的喜乐。

这也就是「助人为快乐之本」。

在美国有一家快餐店叫Chick-fil-A。这是一间连锁的快餐店,目前在美国各地拥有1000间的分店。它的创协人和主席叫S.Truett Cathy。他可说是一个事业相当成功的商人,他也是一位慈善家,可是你知道吗,他是用圣经的原则来经营他的事业。其中有一句经文深深打动他的心,这一节经文就是「施比受更为有福」。他不只照顾自己的生意,也照顾他的员工,提供很好的福利给他们。他把他的员工看为是夥伴,他看到自己员工的家庭幸福,他也感受到幸福;他看到自己员工的孩子都有成就,他心中是何等的满足。

他经营他的事业和人生,是有一个法则,他称为Heart法则,什么是Heart法则呢?你听他说:

HHe owns it all。祂就是上帝,上帝拥有一切。我们所拥有的一切,都是从上帝而来,这是我们必须清楚的了解。

EEvery day is an opportunity。每一天都是机会。什么机会?让你去服务、去行善、去关怀的机会。

AAction is required:行动是必须的。行善是行动,不只是感受而己。所以,心动就要行动。

RRemember your blessing:记得你所蒙受的福分。记得你所领受的都是上帝的恩典,你有今天的成就,不要以为自己很不了起,不要自高自大,当晓得这是上帝的祝福。

TThank Him:感谢上帝。你当懂得感恩,因为若不是上帝的怜悯,你那有今天的地位与成就。

这一位Truett Cathy事业家和慈善家,就是用这一个Heart法则来经营他的事业和他的人生。这也是圣经的法则,也是「施比受更为有福」的法则。我们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运用这一个爱心的法则。因为它不断提醒我们,1.我们所拥有的都是从上帝而来,2.每一天都是我们行善的机会,3.感动必须要有行动,不要一直停留在感动上。

最后,我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结束:

2007216日,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,举办一场慈善晚会。

他邀请的对象都是社会名流,有钱又有地位的富豪。当时有一个小女孩捧著她所有的储蓄,要求进去参加这一场慈善晚会。然而,保安人员因为她不在名单里,所以就拒绝了她。小女孩很天真的对这一名保安人员说:「叔叔,做慈善的不是钱,是这一颗心,对吗?」刚好美国其中一个最有钱人巴菲特经过,他听到这一句从小女孩的口中说出来的话很受感动,就带她进去,那一天晚上,慈善晚会的主角並不是主办人安南,也不是捐了三百万的巴菲特,而是小女孩,她只捐出30美金25分,而当晚的主题也变成了这一句话:「做慈善的不是钱,是这一颗心。」

主日讲章 - 31 - 学习活出喜乐

Posted by 黄约辉牧师(博士) Rev.Dr.Ng Geok Hooi | 星期六, 六月 12, 2010 | 0 comments »

学习活出喜乐

罗马书14:17

有一篇文章,提到为什么新加坡人不快乐?在东南亚的国家中,新加坡可说是一个最先进、最发展、最发达的国家。然而,根据调查,竟然发现新加坡人是最不快乐的人。在快乐的指数调查中,新加坡人的快乐指数是最低。新加坡有一个作者不甘愿,他写了一篇文章这样讲:「新加坡的政府好,城市清洁,人民有屋住,又有工做,为什么新加坡人不快乐呢?」

有一个专栏作家开始研究这一个问题,经过观察之后,他列出一个主要的因素,是新加坡人不快乐的原因。什么因素?他说:钱不够用。

新加坡人制作一部电影:钱不够用。若你有看过一部电影,也大概知道新加坡人的情形。新加坡人不是没有钱,他们每年平均的收入,都比其他国家高。

他们物质的享受,都比我们高。然而,为什么在物质的享受中,竟然会失去快乐呢?这一个作家在文章的结论时这样说:「新加坡人不是不懂得享受,而是为了要享受,使自己不快乐。」享乐是需要付上代价。追求越大的享受,付出的也越大。

所以,为了要享受,他就去赚更多的钱来满足自己的享受。这就是为了要享受而使自己不快乐。这也是新加坡的人不快乐,因为钱不够用。

在亚洲,什么国家的快乐指数最高?菲律宾。菲律宾人是最快乐的。

你看这一个国家,许多贫穷人,建设也不很好,常常又有天灾,政治也不稳定,有的地区又有动乱。这样的一个国家,竟然是亚洲最快乐的国家。

你知道为什么菲律宾人很快乐?菲律宾人的天性是无忧无虑,得过且过。他们遇到事情不著急,慢慢来。他们常常讲一句话:「Bahala na」。遇到台风吹来,他们讲:「Bahala na」;孩子生病,也是「Bahala na」;总统下台也是「Bahala na」。

到底这一个「Bahala na」是什么意思?你问不同的人,就有不同的答案。

有的讲:「无事!无事!」(孩子生病,无事无事。)

有的讲:「上帝的意思。」(总统下台,上帝的意思。)

有的说:「等著看。」(不必紧张慢慢来。)

有的学者认为,Bahala na」,是菲律宾人将天主教的信仰与他们的民族性结合,所产生出来一种的生活哲学。无论发生什么事情,不必去紧张与烦恼,顺其自然,最后一定会解决的。这个也是「无事,无事」与「上帝的意思」。

这一种生活的哲学也自然成为了菲律宾人的个性与生活的态度。所以他们对环境所发生的事都能接受,又能顺服。他们没有怨天忧人。菲律宾人很喜欢唱歌,他们有音乐的细胞。他们手中有一支吉打,日子就好过了。他们有歌唱,就快乐了。所以,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,为什么亚洲、菲律宾人快乐的指数最高!

世人在追求快乐,每一个人都盼望自己会快快乐乐的过这一生,但是快乐又与喜乐有什么不同呢?圣经常常讲到喜乐。「在圣灵中的喜乐」,「你们要常常喜乐」,「喜乐是圣灵的果子」,「喜乐的心乃是良药」(箴1722)「在百般的试炼中,都要看为喜乐」(雅12)。快乐与喜乐有什么不同?

快乐是什么?有一个会友从澳洲回来渡假,他来找我坐坐谈谈。我们就谈到快乐与喜乐的不同。他听我讲完这两者之间的不同,就说:「快乐的英文是Happiness

Happiness是一个事情的发生,所产生的欢喜或快感!」他说他的事业顺利,所以他欢喜;他的孩子读书也顺利,他很欢喜!我听了他的解释,我觉得很有意思呀!

快乐也就是外在因素的刺激,使你有一阵欢乐与开心。外在的因素是有附带条件的。因为这一些的条件,才会令你开心欢乐。若没有了这一些外在的条件,你是否能够开心快乐呢?他的事业若失败,他会开心吗?他的孩子读书不顺利,他是否还会快乐!

你知道以前的中国人,认为人生四大乐事是什么?1.久旱逢甘雨,2.他乡遇故知,3.洞房花烛夜,4.金榜题名时。对他们来说,这四件事是令人快乐的事。这四件事也都是外在的条件,或是外在的因素,刺激我们,使我们有一阵的快感与开心,这就是快乐。

对现代人而言,可能你的事业有成就,这成就感令你快乐。你考到好的成绩,令你快乐。你进入大学,攻读自己所喜欢读的科目,你就很开心!你找到一份好的工作,你很快乐。或是你出外旅行,与几个好朋友谈天喝茶,这一些都是能够令你快乐的事。外在因素的刺激,会给你快乐欢喜。然而,外在的因素也能让你心情沉闷,经济不好,工作不顺利,人事关係又不好,目标达不到,理想无法实现,给朋友出卖。这一些因素都能令一个人心情忧闷,不能开心快乐的!

所以,外在的因素与条件能令一个人快乐,也能令人心情消沉。快乐就是外在环境的因素刺激一个人,令他产生一阵的快感。

那么,圣经中所提到的喜乐又是什么呢?

圣经提到喜乐乃是圣灵所结的果子。保罗也提到在圣灵里的喜乐。当我们在圣灵里面,或是圣灵在我们里面,那么喜乐自然就充满我们的内心。所以,喜乐是从内心发出来的,是没有附加条件的。外在的环境虽然不是那么好,也不会影响他的心情。

台湾己故总统蒋经国先生,在他的一本书中,「风雨中的宁静」,提到一个小故事。在一个海边有一棵树,树上有一个鸟窝。鸟窝有几只小鸟在睡觉。有一天起大风又下了大雨,这一棵在风中摇罢,然而,鸟窝的几只小鸟仍然安静的睡觉。

蒋经国认为这就是宁静,也就是内在喜乐的表现。蒋经国是蒋介石的儿子,他的前半生经过了各种的动乱,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的时代。他甚至在苏联学习,后来也娶苏联妻子。在这样动乱的时代,他学会了一生重要的功课――宁静。

你知道他从那里学会这一个宁静的功课吗?原来是从基督教一本伟大的著作--荒漠甘泉Stream In The Desert。这是一本基督教伟大灵修的书本,不知多少人因为读这一本书,得到安慰与鼓励!

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也是风风雨雨的时代,在这狂风暴雨的冲击之下,我们是否仍然能够保持一颗宁静喜乐的内心呢?当我们在「荒漠」时,是否仍然能够感受「甘甜」呢?

在圣经中,我们发现一个真理,就是当一个人与上帝和好了,他的内心也充满了平安与喜乐。这平安与喜乐的内心让他有一个信心与勇气,去面对他所处的环境与所遇到的事!

第一个发现SARS对医药人员有很大杀伤力的医生,就是意大利的Dr.CarloUrbani他是在1999年代表「无国界医生」这一个组织领取诺贝尔奖。他也是一位传染病毒的专家。

20032月,在越南发现一个奇怪的病毒,没有人诊断出这到底是什么病。

所以,世界卫生组织WHO 就邀请他去诊断。他就去了,并且亲身去接触这一个病人,也从他的身上取得各种的分泌物样本。结果让他发现这种病毒的特性,就是对医药人员最危险。他就向世界组织报告,并且警告医药人员要小心做好各种的防备措施。可惜他被传染,在329日因心脏病发作而逝世。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这一个发现。

他知道这一次的任务相当危险,他的太太对他说:「要当心自己!」他对太太说了一句话:「我们不能老是想到自己,要多想别人。」看来是一句很简单的话,但是要真真实实的活出来却完全不容易呀!

「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」,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,这是Dr.Urbani 的精神。这一个精神不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,乃是从他内心深处所发出来的力量。他以平静与喜乐的内心,去走向一条不归路。

内心的喜乐所发出来的信心与勇气,让一个人可以去面对他所处的环境与所遇到的事!

快乐是外在因素刺激所带来一阵的快感;而喜乐却是从内心发出的信心与勇气。

有一篇文章名为「谁来决定我的快乐?」内容谈到英国有一位出名的作家,有一天他与朋友在报摊买报纸。付钱之后,朋友很有礼貌的对卖报纸的人说:「谢谢」。这一个卖报纸的人却冷冷冰冰毫无反应。这一个作家就忍不住对朋友说:「这个人的态度真差劲。」朋友回答说:「他每天都是这样的!」作家就问他:「那么,为什么你每天还是向他买报纸,而且又对他这么客气?」这个朋友就说了一句很漂亮的话:「为什么我要让他来决定我的心情呢?」

读完了这一段的文章,我们问自己:是否让别人的不满的情绪来影响我们的内心。我们看见我们不喜欢的人,我们的脸就臭臭了!你让他影响你的心情。

有一句话说:「愤怒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。」别人的犯罪,我们却要生气受苦。这就是让别人的行为影响我们的情绪。如果你面对这一个卖报纸的人,可能你会说:「为什么我还要跟你买报纸,我可以到别的地方买嘛!」难道槟城就只有你一个卖报纸吗?这就是将自己的快乐交在别人的手中。

你有没有看过这样的一个人,他看电视时,刚好播放一个政治家在发表演讲,因为与他的意见看法不同,所以就对着电视机大骂对方。越骂就越气,一气起来不可收拾,也就将电视机打烂。事后很后悔的收拾残局,打扫地板,第二天还要去购买一架新的电视机。这就是将自己的快乐交给别人。

这一个作者在他的文章里提到一句话:「人心中都有一把「快乐的钥匙」」,但我们却将它交给别人管理!」做太太的,因丈夫常出门做生意不在家陪她,她就埋怨不开心。她将这一把钥匙交给丈夫,结果让她自己不开心。其实她可以换一个心情来看:「丈夫为这一个家庭劳苦奔波,辛苦他了!」若能从这一个角度去体贴丈夫,那她也就会快乐开心了!

一个妈妈埋怨说:「我的孩子不听话,让我生气!」她将快乐的钥匙交给孩子。

其实,今日的孩子很少乖乖听妈妈的话的,因为他们很有主见、有自己的看法。

所以,妈妈要换一个角度来看,孩子有自己的看法是应该高兴的,因为他们己经长大了。

从这一些生活的例子,可以看见外界的因素能否影响一个人的情绪,在于自己的选择。若选择将钥匙交给别人,那他也跟着别人的情绪而走,若由自己来决定,那他就可以不受外界的因素而影响自己的内心。

一个有信仰而且成熟的人,他的心中充满喜乐,所以他能够掌握自己快乐的钥匙。

他不会一味的等着别人使他快乐,反而会因为他的喜乐,将快乐带给别人。

法国军事强人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,在他拥有权力、财富、地位和名声之后,竟然说了这一句话:「我这一生的日子中,从来没有一天快乐过。」

他拥有许多能令人快乐的条件与环境,然而内心竟然是这样的孤单与悲哀。另一位名人,他是美国又聋、又盲、又哑的教育海伦凯勒Helen Keller,她说:「我发现生命原来是这么美好的!」她没有财富与权力,然而却有一颗喜乐的心。

保罗说:「你们要靠主喜乐。我再说,你们要喜乐。」美国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,说了一句值得我们思考的一席话:

心若改变,你的态度也跟着改变;

态度改变,你的习惯也跟着改变;

习惯改变,你的性格也跟着改变;

性格改变,你的人生也跟着改变。」

箴言423节说:「你要保守你心,胜过保守一切,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。」Maslow所讲的那一席话也是从这一节经文而延伸的。

若你要学习活出喜乐,第一方面,你需要在基督里,让圣灵来帮你结出喜乐的果子;第二方面,检讨自己的内心与态度,不要让环境所发生的事来刺激我们;第三方面,要立志过一个喜乐的生活。但愿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习在生活中活出喜乐。

主日讲章 - 30 - 苦著脸,不如以笑脸迎接人生

Posted by 黄约辉牧师(博士) Rev.Dr.Ng Geok Hooi | 星期六, 六月 12, 2010 | 0 comments »

苦著脸,不如以笑脸迎接人生

诗篇42:5

诗篇42篇是一篇属於个人求告的诗。写诗的背景很有可能是诗人因为战争的原故,被逼离开耶路撒冷,所以他渴慕回到耶路撒冷敬拜上帝。

诗篇425可说是这一篇诗篇的副歌。「我的心啊!你为何忧闷,为什么在我里面烦躁?应当仰望上帝,因祂用笑脸帮助我,我还要称赞祂。」这一节的经文可分为三方面:

1.诗人责备自己为何灰心?

2.鼓励自己继续仰望上帝。

3.因为上帝愿意帮助我们。

这里有一句很美的话:笑脸。上帝用笑脸帮助我们,所以让我们也以笑脸来迎接人生。这也就是今天的题目:苦著脸,不如以笑脸迎接人生。

有一个年轻人问他的牧师:「你要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,或是一只快乐的猪?」这一个牧师一时不知要怎样回答这一个充满哲学性的问题。苏格拉底是希腊一位非常出名的哲学家,是一个智慧的人。不过他的人生很苦,他的生活很简单,也没有物质的享受,他的太太是一位出名的悍妇,坏脾气,又计较,最后他因为真理的原故被逼喝毒药身亡。

人生短短的几十年,为什么要过得这样痛苦呢?不然去做一只快乐的猪吧?不过,猪虽然快乐,却无事做,太无聊,「吃饱睡,睡醒吃」,若人生是这样,也没有什么意思。所以做一只快乐的猪也没有什么意思!

其实,人生是没有完全的快乐,也没有完全的痛苦。人生就是在苦与乐的交识之中。有痛苦与有快乐,这才是真实的人生。

人生虽然有苦,只要我们願意,並且勇敢地去面对与经过,这样我们就可以亲身的体验到快乐的喜悦。这就好像你当妈妈的,她经过生产的痛苦,看见婴儿的出世,她的内心就充满了喜乐(母亲抱婴孩图片)。这就是人生的苦与乐,这也就是先经过苦难,才能享受喜乐。唯有经过生命的苦难,才能显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。

如果你阅读诗篇,你就能够发现诗人在现实的生活中,体验到人生的苦难。他们没有隐瞒自己的感受,也知道在上帝面前不可能隐瞒自己。所以,他们就尽情的将心中的苦难向上帝来述说。他们祈求上帝的帮助来化解他们的苦难。他们相信上帝是一位慈爱与怜悯的上帝,祂也是一位值得信任的上帝。在诗篇中,我们可以看见信仰与生活是不可能脱节的,我们乃是在生活中,去体会信仰的意义。

诗人透过信仰去迎接生命中的苦难,虽然苦,也仍然要走下去。所以,他们选择以笑脸去迎接人生。这也就是苦著脸,不如以笑脸去迎接人生。

在我们的人生中,虽然有不少的问题我们要去面对,不过,其中有三个问题是很基本,也是很现实的。这三个问题不但是人生的问题,也成为信仰的起点。

.死亡的问题

这是一个最基本与现实的问题,没有人可以逃避,不要去谈论的。圣经也这样清楚的记载:「按著定命,人人都有一死,死后且有审判。」(希927)人人都有一死,这是人类所无法逃避的现实。

死亡是老生常谈的话题。打开报纸,每一日都可以看见讣闻。换一句话,每一天我们都可以看见死亡的消息,每一天就是有这么多人离世。有时我们看多了,听多了,好像也麻木了。

许多人常常以为死亡离他还很远。为什么?一方面,我们的头脑很少想到死的问题。很少人会去想自己的死。

另一方面,虽然我们知道有一日会死,然而不认为这么快就轮到我们。我们以为自己还有很长的时间留在这一个世界。「我还年轻,还很壮,我想死亡应该不会这么快就轮到我吧!」我们都承认自己会了死,但不愿意接受这么快就死!这就是拒绝死亡。

有一个23岁的女大学生,当她刚从大学毕业,找到一份自己所兴趣的工作时,竟然发现自己已经患上了血癌。医生对她说,唯一生存的机会就是换骨髓,但是成功的巴仙率只有三份之一,她听了心情非常的沉重。她写信给她的好朋友(以前写信,现在是Send e-mail),用很强烈的字来表达她内心的感受。

她这样写:「我今年才23岁,大学毕业,刚开始上班,人生对我来说才是开始而已,我有理想要去实现。我实在不甘愿,我也从来不曾想过死亡这一个问题。可是,为什么偏偏这么快就临到我的身上呢?」

这一个23岁的大学生,面对生命的威胁,她是处在死亡的边缘。死亡对她来说,是一件非常实在的问题。她的朋友看见自己的朋友面对死亡的关头,他们也深深的感受死亡的实在。可能,以前他们从来未曾对死亡有这么深的感受,不过当自己的朋友面对死亡时,他们也开始感受到死亡原来是这样的接近。

对死亡的存在使人进一步去思想死亡的意义,这也就是信仰的起点。

.意义的问题

到底什么是意义的问题?简单来说,活在这一个世界有什么意义呢?人有一日要离开世界,那么活著有什么意思?人的一生劳苦,最后又要放弃一切,连一根的头发也不能带去,这样活著又有什么意义呢?

有时在报纸谈到有关自杀的新闻,有的人会留下遗书,交待为什么自杀。有人就收集这一些自杀者所留下的遗书,去研究为什么他们走上自杀的路。研究以后,他们归纳有三方面的原因是这一般自杀者自杀的原因。

1.遇到困难不能解决,就用死来解决。这通常是欠债,感情困扰或是遇到什么打击无法去解决。

2.忧抑症所带来的困扰。这好像张国荣因为忧抑症,自己无法解开心情,只有用跳楼来解决。

3.感觉人生虚空,做人没有意思。日本有一个少年人自杀时留下一封信,这样写:「早死也是死,迟死也是死,不如现在就死吧!」结果跳下来!

到底活在这一个世界生命有什么意义?悲观的哲学家用一个名词来形容生命-「荒谬」,意思就是「不可解」。人生好像没有一个解释,这好像传道书中所说的:虚空。「虚空」好像空中的云一样,它是存在的,但是又不能掌握到。人生是存在的,但是並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人生。当你开始想到意义的问题,这也就是信仰的起点。

.善恶的问题

世上到底有没有公平?有一个老人家曾告诉我:「那有公平?有些人出生在富有的家庭,有些人却出生在穷人家庭!有的人吃两口就将菜倒掉,吃味道,有的人连一口也没得吃。有些出生在先进国,有些出生在非常落后的国家。请问公平在那里?他讲的也有理由,活着就要面对这些所谓不公平的事。当你看到好人受苦,恶人亨通,你是否感受到天理不存在呢?

其实,在二千多年前,圣经的作者也就在探讨这一个问题。约伯记就是表达受苦的问题。约伯是一个好人,虔诚人,为什么他会面对这一系列的苦难呢?

好人受苦,公平在那里?

在人类历史中,苦难和不公义的事,好像是从来未曾间断过停止的一个现象。你看看每一个世代,是否都有这一些不公义之事发生呢?请问有几场的战争是公义的?请问一个从美国回来探亲的女儿王丽涓,为什么会被奸杀呢?我们实在不明白苦难的意义。为什么生命中存着这么多的不合理,不公义的事呢?当你开始想到这一些问题时,那也就是信仰的起点了!

以上这三大问题,可以说是一个人活著时所要面对的事实。那么我们当怎样去应对呢?历代以来好像有两种应对的方式,一是苦着脸(图片),另一是笑着脸(图片)。何谓苦脸与笑脸呢?我们先来看看苦脸应对的方式:

苦脸 1逃避现实

有一些宗教认为既然这一个世界充满苦难与罪恶,又是一个败坏没有价值的地方,所以只有采取逃避的方式,另外去追寻一个世外桃园。你看,有一些邪教在鼓吹信徒,当离开社会,集体去到偏僻的森林居住。这也就是出世的人生观。

苦脸 2放纵情欲

有些人认为既然人生又短又苦,为何不好好的享受人生呢?因此这一般人就过头的追求物质的享受,以物质来填满生命中的不足之处。享受物质也就是放纵情欲。

六十年代越战之后,也就产生了所谓的喜皮士。这一些人反抗传统与权威。他们留长发留胡须,穿着随便,到处流浪,又吸毒又滥交,尽情放纵情欲。这些人的人生观只有今天没有明天。这也是所谓的「今朝有酒今朝醉」的人生观。

苦脸 3相信命运

他们相信每一个人都受命运的控制。人生逃不了命运的安排,这也是叫宿命论。

这些人是采取比较消极与悲观的态度。他们觉得生命不是由他们控制,乃是早己经安排好了。有些人认为这是他们前生所做的孽,所以今生就要去接受。既然是前生所做的孽,今生也不可能去改变了。所以,只好认命了!命运既然己经定了,人的能力又不能去更改命运,那唯有认命的去接受。在华人民间宗教信仰中,这一种宿命论可以说是控制他们的思想与行为。当他们遇到不幸之事,唯有认命说:「命歹!」。既然「命」不好,还拼什么呢?拼来拼去也是如此!这也就是消极与悲观的人生观。

苦着脸,不如以笑脸去迎接人生。那笑脸又代表什么呢?

* 笑脸 1接受事实

基督教的信仰並没有否定社会的问题与人生的苦难。你看诗人深深的体会到,生命中种种的难题。其实,主耶稣也没有否定世界有苦难。祂说:「在世上你们有苦难!」但是祂安慰我们,并且应允与我们同在。「你们可以放心,我已经胜过了世界!」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出世的,而是入世的,因为这一个世界是我们应当生活与事奉的世界。我们并没有第二个世界可以搬迁过去。所以,生活中无论发生何事,让我们接受事实,并且靠主去面对。

* 笑脸 2寻找意义

人生不是没有意义的,生命不是「空」和「荒谬」的,只要我们去发现意义,那么我们的生存就有了意义。在生活中所发生任何的事件,只要我们从信仰的角度去看,那我们也就会看见它的意义了!比如,死亡被公认是一件令人害怕之事,不过,若是从主耶稣复活的角度去看,我们就会看见死亡背后的意义。原来死亡不是结束,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,死亡只不过是一条遂道,经过它可以通往天堂。在主耶稣基督里,任何一件事都有了意义。所以人生不是荒谬,而是有意义。

* 笑脸 3参与奋斗

人生有苦难,挫折与失败。我们每一个都曾经失败与跌倒过。有谁没有跌倒过呢?虽然我们都曾跌倒,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,我们不相信命运的安排,我们相信上帝己将祂的恩典赐给我们。上帝的恩典与祝福是在前面的,只要我们不放弃,继续依靠主耶稣向前努力,我们必得到祂的好处。今天你得不到,因为你没有靠主,没有努力去付出。人生需要奋斗,要有好成绩就需要付出。然而,记住,不是我们一个

人孤孤单单的去奋斗,而是主耶稣参与我们人生,祂与我们同行,一起向前迈进。

生命有了主耶稣,也必然有了意义。

这就是以笑脸去面对人生的问题。人生的路上,你苦着脸也是要走,那么何必不笑着脸来迎接你的人生呢?所以,让我们好像诗人这样说:「我的心哪,你为何忧闷,为何在我里面烦燥。应当仰望上帝,因祂用笑脸帮助我。」